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认识“粒、夫、饿、死”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诗歌,初步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劳动者的同情以及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的批判,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重点词语,了解诗中描绘的农民悲惨的生活。难点:懂得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了解不合理的封建制度,珍惜当今的幸福生活。三、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一首描写农民伯伯在夏日里辛苦劳作的场景,并且告诉我们要珍惜粮食的诗,谁还记得呢?大家能背诵一下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教师总结:农民伯伯是非常辛苦的,春种秋收,一年四季,劳动不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写的也是农民伯伯的故事,不过这首诗里的农民伯伯们辛苦劳动换来的却不是丰衣足食,而是食不果腹,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走进李绅的另一首《悯农》中去一探究竟吧!(二)整体感知1.生字词教师范读诗歌,强调重点字词。学生齐读诗歌。2.解题学生齐读课题,思考:题目中的“悯”是什么意思呢?明确:怜悯、同情的意思,诗题的意思就是同情农民。3.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明确: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三)深入研读1.农民生活现状(1)齐读诗歌前两句,思考:一粒种子就能收获万颗粮食吗?诗人借这两句描绘了什么图景?明确:①不能,“一”和“万”都不是确数,重在说明农民在种地的时候辛勤劳作,从而保证了秋天丰收。②春种图和秋收图。(2)齐读诗歌后深入思考:从“四海无闲田”一句中,你可以读出什么内容呢?明确:“四海无闲田”的意思是天下所有的土地都被耕种了,诗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农民通过辛苦劳动收获了大量的粮食。(3)合作交流:既然秋天收获了这么多的粮食,农民的生活应该会很富足吧,诗中的农民生活是这样的吗?为什么?明确:不是,诗中的农民都饿死了。因为封建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导致他们收获的粮食都被地主或者国家收走了,自己没有粮食最终饿死。2.诗人情感揭示(1)大屏幕出示背景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先写农民丰收的图景再写农民被饿死的现状呢?借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呢?明确:①诗人用了对比的手法,前三句层层递进写出粮食丰收的场景,与最后一句中农民饿死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农民生活的悲惨。②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以及对统治者的批判。(四)拓展延伸大屏幕展示课本中插图中的农民与现今我国农民的图片。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大家来找茬”的游戏,试比较这两幅农民图片的不同,说一说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明确:不同:课文插图中的农民伯伯很瘦,愁容满面,现今我国的农民伯伯体态健康,满脸笑容。原因:国家政策不同;科学种田,粮食的产量大大提升。角度任选,合理即可。(五)小结作业教师总结:透过这首诗,我们看到了唐代农民的悲惨生活,懂得了劳动者的不易。我们要珍惜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不能随意浪费粮食。虽然我们现在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但是我们要懂得粮食来之不易,要感谢农民们的辛苦劳作。作业:课下请同学们给农民伯伯写一封信,表达自己对他们的感谢之情。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