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南渡之初的三首词,苍凉沉郁,每次读

李清照是足踏两宋的临水照花人。

在北宋,她沉醉青梅,手挽檀郎,或身居闹市,或屏身乡间,学东篱“归来”,以“易安”自号,虽有微澜惊风,却也过着“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日子,是人生最寻常的和平时光。然而,在跨出北宋的门槛后,前朝的温柔典雅已成背影,舒缓的《春江花月夜》变调成了尖锐的《胡笳十八拍》,毁灭性的灾难纷至沓来,不可选择的命运,将一个欢颜如花的女诗人摧折成一个“孤舟嫠妇”,她的人生,最终流向了我们熟悉的凄惨冷清的世界。

宋钦宗靖康二年,即年,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南侵,俘获徽、钦二帝及太妃、太子、宗室三千人北去,宗庙毁废,北宋灭亡,大批臣民逃命南方。史称“靖康之变”。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即现在的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始。

对于“靖康之变”,史书用上述简单几行字就能记清楚,然而,历史不是教科书上的大标题,亡国不只是江山易主。北宋跨向南宋的时间里,历史的大片中只上演着几个皇帝的故事,而我们把眼光从朝廷大殿的琉璃瓦看向尘埃里,从标题看向段落里,我们看到了逃难的人群,看到了“千里无鸡鸣”,看到了离丧。这里面,有草芥一样的众生,还有李清照。这才是这场灾难的细节,是真实的全镜头的“靖康之变”。我们不为一个皇帝的命运惋惜,我们为战火中的流民哭泣,为战火中变得蓬头乱发的诗人哭泣。他们才是我们的哪一世祖先,是我们生命和文化的传承人。

“靖康之变”之年,李清照四十四岁。此后短短两年时间,她的命运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个唯一可以与历朝历代诗人比肩的女诗人走到了悬崖边上,她在悬崖边上歌唱,唱出了乱世《黍离》。

年八月,丈夫赵明诚从淄州改知江宁府,先行一步。李清照夫妇一生酷爱金石字画,藏品盛丰。当时,眼看北方黑云压城,李清照慌忙整理遴选她和丈夫倾半生心血与财力收藏的国宝,追随丈夫南下,开始了流亡生涯。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载:“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年春,经过舟车劳顿,一路风尘的李清照终于抵达建康,即现在的南京市。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李清照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这首词作于年初,诗人身在建康。

如果说,晏殊晏几道父子是李清照家的西宾,那么,高才大德的前辈欧阳修就是李清照的国子监教授。李清照的词走出花间,渐渐学到了欧诗“环滁皆山也”的宽广大气。“庭院深深深几许”原是欧阳修的名句,李清照仰慕前辈,为之搁笔,引为起句,为全词定下了沧桑忧愤的调子。“云窗雾阁常扃”不是五柳先生“门虽设而常关”的息交绝游,而是为了避乱。“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天来临,景色虽同,但已不是北国之春。春来燕子尚且北飞,但是偏安一隅的人空老他乡,山河破碎,没有社稷作主,上天不怜苍生。往事成伤,现实堪忧,诗人再无赏灯踏雪的心情。

词以诗人惯用的闺阁笔墨入手,貌似写“雨打梨花深闭门”的孤寂,而力透纸背的,实是国恨,是对“王师北定中原日”的期待。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李清照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这首词作于年。诗人在南方过着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内心郁积着国破家亡的无限苦楚与思乡的浓愁。

上片写早春时节,阳光和煦宜人,人们刚刚脱去冬装,换上了夹层的青衫。时令转暖,大自然给诗人凄冷的生活涂抹了一点柔和的亮色,可是睡起微寒与鬓上梅残的意象,却与“风柔日薄”违和,像是不祥之兆。果然,下片起笔就揭示出“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沉重主题。由此,前面的“微寒”、鬓边的残梅均有了着落,我们也明白了下面沉香雾散,夜长梦多,宿酒未醒的含意。睡了很久,醉了很久,是为了说怨怀无托,唯有一醉解忧。词中景是早春,其情却是惊春,因为人在他乡,春也不是旧相识。

思乡之情,是习见的题材,李清照此时已经有家难归。春风送暖,本来应该尽情享受大好春光,然而节候的变化,又特别容易触动人的思乡怀人之情,想到山河破碎,这美好的春色,反而成了生愁酿恨之物。这首词语言明白如话,只写日常生活画面,情感看上去一路平稳而冲淡,可是沉积的悲愤、不安和强烈的思乡情绪,却在深闺中的袅袅香雾、沉沉酒杯、昏昏醉意的平淡中暗流涌动,一言难尽。

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这首词也写于南渡之初。

在三月上旬巳日,古人有“修禊”的习俗,即召宴亲友,到水边嬉游,临水插花,以驱除不祥,祈求吉利。离乱后,适逢三月上旬巳日,春和景明,一家人乱后团聚,虽有“花光月影”相陪,有“酒美梅酸”佐餐,本以为可以消愁的酒宴,却未“称人怀抱”,相反更引起诗人对故国的深沉思念和对国破家亡的哀痛,最终聚得杯盘草草。

词以乐景衬哀情,哀乐相生,写出了诗人强颜欢笑的内心痛苦。“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是“永夜恹恹”“欢意少”的原因。休对故人思故国,然而面对亲友,不能不起故园之思。“醉里插花花莫笑”,是一时忘忧,而“花莫笑”,实是自己在笑自己,笑“人似春将老”,韶华将逝,北归无日,有“惟觉尊前笑不成”的悲凉。

从这些词起,李清照洗去铅华,走出花间,换上了杜甫苍凉沉郁的蓑衣,像一株陌上桑,任凭风吹雨打,遇挫弥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4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