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又馋草莓了。
我懒得洗,就喊了小叶子,她果然颠颠儿地就跑去厨房,洗得很慢,因为特别仔细,喏,还要摆盘:
我就知道会这样!因为这已经是这个假期里,小叶子做的第N次水果拼盘或沙拉了。
咋突然这么主动勤快?因为假期里,学校布置了一个PBL小册子作业,就是水果主题啊!
啥叫PBL?咱以前也分享过,它其实是三个英文单词的缩写,也就是“Problem-BasedLearning”,中文意思是,“以问题为核心的学习”、“项目式教学”。
简单说,就是以前孩子学习呢,要分学科,老师教啥、孩子被动听啥;而PBL,会更强调以学习者(孩子)为中心,要主动、综合调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来解决一个真实存在的问题。
比如小叶子学校留的这个水果主题PBL,就是借着新年将至、各种应季水果上架,鼓励孩子们主动来想一想、做一做:
你们爱吃水果吗?
知道怎么样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水果吗?
怎么才能吃到更加新鲜健康的水果呢?
怎么搭配,才能达到营养均衡?
让我们一起品健康果,过吉祥年!
这就是这个项目的简单描述啦:提出一些实际的、和水果有关的问题!孩子们心中装好问题,根据提示,自己去发现探索!
PBL的一般标准操作步骤呢,是“提出问题——探索、收集资料——设计解决方案——探究和实践——修正和讨论——分享和总结”。
在实际应用中,咱们可以调整和简化,不用那么复杂,最关键的还是提出问题,然后记住3个关键词:
收集调查(都有什么相关的知识、资料?要访问调查哪些人?问什么问题呢?)
方案实践(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实践后有什么要修改讨论的?)
反思总结(聊聊你收获了什么呢?)
还抽象?哈,我拿小叶子学校设计的这次的水果主题来举例哈,你就明白啦:
一、收集调查
1、先要储备些和水果有关的知识,比如:
水果要怎么分类呢?
这就和数学的“分类”知识点衔接上啦,可以根据口味分、也可以根据属性来分,或者水果类别来分,是不是很涨知识?
水果都有什么营养呢?
水果可以如何保鲜呢?
不同人群该如何吃水果?
新鲜水果的鉴别方式?
如果是我们在家设计,就先想到问题,然后翻翻书、上网搜索各种小视频、文章,就可以啦!有很多资料可以查询。
2、储备了知识,再来实地调查研究:
家人对水果,有哪些喜好和需求啊?来采访记录一下吧。
去超市实地走访,都有哪些水果在卖,新鲜度、价格如何呢?然后你会怎么选呢?
这个部分超级可爱,我也非常涨见识,来更深入地了解下喜欢的水果吧,都有哪些营养成分呢?用思维导图的方式,知识点记录一下子好玩可爱了起来。
还要观察、采访水果店的店员哦:不同的水果,你们是怎么保存的?分分类。
二、方案实践
耶,资料收集调查完毕,接下来要开始实操啦!这个新年的水果采购和大餐,就交给你们啦!
1、方案设计:家庭专属水果清单(白名单vs黑名单)
2、方案实践:外出采购喽!
3、设计果盘:你设计制作的果盘都有什么呢?有什么特别的新年寓意吗?做一做、拍一拍、写一写。
三、反思总结
1、在这次PBL项目实践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啊?
小叶子的回答很可爱,真的是实践出真知啊~
2、家长也来反馈反馈吧!
从营养均衡、口感、价格、新鲜度、水果造型几个维度,来给孩子打个分,写写反馈意见吧:)
整个过程下来,我觉得非常有意义,仔细想,孩子不仅仅是在挑水果、吃水果,这个过程中也会综合锻炼到运算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动手能力,而更重要的是:
这么多流程下来,孩子还会随便浪费吗?再吃到家人准备的水果,会如何理解当中的付出呢?我觉得,这样的实践作业,比刷题强太多了!
PBL在家也能做,就是顺着生活里的一些小问题(夏天为什么这么热啊?羽绒服为什么可以保暖啊?),然后保持好奇,收集资料、设计方案并实践、分享总结,就可以啦!
不需要循规蹈矩、非常专业正确,重要的是激发孩子的兴趣,带着问题、进入探索研究的过程。
更多的脑洞大开,还在我们的生活里,其实孩子们学习接触的很多东西,都可以结合进来、也都可以很有趣。
拿水果来说,来,我们??成语接龙试试吧:望梅止渴、鲜脆欲滴、芳香四溢、鲜美多汁、回味无穷、人面桃花、投桃报李、桃李满天下、梨园弟子、瓜田李下……
还有不少??诗词呢: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石榴未拆梅犹小,爱此山花四五株;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五月杨梅已满林,初疑一颗价千金。味方河朔葡萄重,色比沪南荔子深……
以及??好看的纪录片啊:《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第3集水果)、《水果传》(第1季、第2季)……
当然最有意思的,必须加上行万里路!
我们这次在海南,特地去转了万宁的兴隆热带植物园,榴莲、杨桃、菠萝蜜……都来看看吧,还吃到了金椰子!好美味的热带水果~~
好啦,就分享到这儿啦,学习可以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儿,PBL只是其中一项工具、给我们提供多一点思路,如何才是更适应孩子的教育方式。
就像爱因斯坦所说,“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的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知识也许会忘,体验、主动、参与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大概率会成为孩子真实生命的一部分:)
——END——
作者:吉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