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山东壁画艺术研究院淄博分院在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举行成立仪式。以此为契机,与会专家还围绕齐文化如何与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结合和融合的课题进行了座谈。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山东又称齐鲁,淄博正是齐文化发祥地。淄博市的年远景目标,为自己描绘出务实开放、品质活力、生态和谐的现代化组群式大城市的未来图景。在这个令人充满期待的时代进程中,把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和现代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可以实现相互赋能,相得益彰。那么,齐文化与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如何结合?怎样寻找二者的结合点?通过什么方式提取齐文化中的代表性元素?又通过哪些路径和载体,才能够把这些文化元素恰如其分又新颖别致地表达出来?会面临哪些难题,又有怎样的解决办法?围绕这些话题,专家各抒己见,展开了交流和探讨。结合和融入的点在哪里淄博人立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焦新谈到一件事:到江西景德镇去考察,一下高速,扑面而来的都是瓷,就连街上的灯柱都是青花瓷的,“这样的场景,最直观展示出这个城市的文化特色与历史底蕴,让人不由感叹,真的是到了瓷都。”文化就是如此,只要寻找到合适的载体和样式,就能表达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有时候,文化元素的表现很间接、很隐晦,似乎看不见摸不着,却依然能让人清晰地领略到其独特的内涵和韵致。因此,如何把地域文化元素融入艺术设计之中,实际存在着无限广阔的创意空间。无论是日常生活用品,还是大型的城市文化景观,那些独具匠心的设计与表达,既充满了浓浓的文化韵味,又能体现出高超的制作技巧和灵动的艺术之美。这恰恰也是文化元素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最佳形态。粗略盘点一下淄博的历史文化,会深深惊叹其丰富和厚重。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构成早期华夏文明的主体部分,从考古成果可以发现,这些文化形态在淄博均有丰富遗存。左思、蒲松龄、赵执信、王渔洋等众多文化名人出生在这里,他们卓越的思想文化成就沾溉至今。这里还有孟姜女、牛郎织女的传说,流播久远,家喻户晓。所有这些内容,也为现代城市公共艺术设计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博山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李福源表示,包含地域文化元素的艺术品,体现着一个城市的建设特点,诠释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也展示着当地民众的生活观和价值观。有时候,我们在交流时并未直接谈及齐文化,但谈话时用到的一些成语,甚至交流的方式,都体现着齐文化。在艺术设计制作中添加地域文化元素,是传承、传播和发展地方文化很好也很有效的办法。目前,齐文化与城市公共艺术设计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融合度也越来越高,二者可谓相得益彰,“同时,也要做好化旧为新、推陈出新,从而做到既能适应和服务于当下城市的建设发展,也为群众喜闻乐见。”焦新此番担任山东壁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淄博分院院长,他表示,自己重点思考和努力的方向之一,就是抓住机遇,发挥好研究院的平台作用,实现艺术设计赋能城市现代化发展,推动齐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文化特质带来怎样的文化底气在博山陶瓷琉璃艺术中心4楼,设有一个陶瓷展区,通过文字资料和陶瓷实物介绍博山陶瓷发展史。博山陶瓷生产源远流长,经历了两段最为繁盛的时期。前期为宋金时期,以名贵典雅的茶叶末釉、三彩釉、青釉印花陶等为代表,在陶瓷工艺技术方面达到很高成就。后一个时期,大约兴起于清代中晚期,最显著的特点是乡野民俗色彩浓郁,其大红大绿的用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直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风格的茶具、盘、碗、盆、瓶、缸等陶瓷用品仍在民间大受欢迎。展台上摆放的陶瓷展品,基本属于后一个时期。这些陶瓷被统称为红绿彩装饰陶。博山美术馆原馆长杨东明介绍,这些陶瓷产品大多可能只是作坊里的普通匠人绘制的,但艺术特色鲜明,“绘画取材、用色、画法等方面都别具一格。取材极广,包括山水、人物、花鸟以及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无不可入画;风格以写意为主,有大写意也有小写意,但少有细腻的工笔画;用色大胆,披红挂绿,给人的感觉热烈奔放,艳而不俗。”杨东明表示,这些陶瓷产品以实用性为主,兼具艺术性,体现了齐文化包容开放的特点,为我们了解齐文化和民风民俗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也为当前推动齐文化“两创”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的生动样本。引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5137.html